时间: 2024-07-28 03:02:07 | 作者: 树脂拉链系列
在众多将领当中,胡琏的能力是比较突出的,当时他有一个“狡如狐,猛如虎”的评价,在
另外,胡琏曾经还有过一大特殊经历,即与我军名将粟裕多次交手不分上下,甚至还击败过粟裕,这在国军当中也相当难得。
只是到了后来两岸关系好转之时,他的儿子透露了很多往事,比如胡琏在晚年就不敢提粟裕的名字,明明是互有胜负的对手,胡琏为何会这样呢?
胡琏是个从小就有大志的人,父母当年咬牙供他念书,是希望他也能做个教书先生,在乱世中混温饱,然而胡琏却表示:家有五斗米,不做孩儿王。
他这样说,也这样做,年纪稍大后就想去投军,本来他要去加入冯玉祥部,但一位亲戚劝阻了他,直言目前南方的黄埔军校正在招生,那才是最好的出路,胡琏随即就去了,成功考入黄埔第四期。
当时胡琏的同学有、谢晋元、张灵甫、刘志丹、伍中豪等一大批人杰,他们后来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
从1928年开始,胡琏就成为陈诚“土木系”中的一员,不过要说大放异彩,那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。淞沪会战时,胡琏是11师64团团长,负责驻守罗店。
日寇当时就准备将罗店作为突破口,运用重武器进行轰炸,压制住后又扔出烟雾弹,掩护步兵、坦克进攻阵地。胡琏看形势危急,立刻从军中挑选精锐当敢死队,这些人浑身缠满炸弹,用血肉之躯阻挡日寇的坦克、战车。
这种壮烈且无奈的做法,让日寇寸步难进,等敌人被打退,胡琏又紧急布置火力网,想尽办法阻拦敌人。在这种打法下,日寇利用罗店来突破的计划,完全落空。
但就实力而言,国军还是不如日寇的,单就罗店一处能僵持没用,整体处于溃败状的国军最终撤离了上海。胡琏因为在会战中表现突出,被提拔为67师119旅旅长。
往后几年,他在苏南打过游击,也参加过第一次长沙会战、枣宜会战,不过让他得到最多赞誉的,还是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。
石牌是水路重镇,日寇想逼中国投降,必须要打进西南,而想要打进西南,就必须要拿下石牌。1943年5月,日寇集结了重兵进攻石牌,胡琏当时就负责防守此地。他深知石牌的重要性,于是带领全军祭拜天地,誓要与石牌共存亡。
为了抵御日寇,胡琏让一部分将士固守要塞,自己则带领余部在周遭埋伏侧击,互为倚靠的防御方式挡住了日寇两天的进攻。
到第三天,敌人发起最猛烈的攻击,要塞一度有失守的危险。陈诚忍不住打电话过来询问是否能守住,胡琏回答:成功虽无把握,成仁确有决心。
这个铿锵有力的回答,也是石牌守军一致的心声。因为他们的顽强奋战,石牌最终得以守住,胡琏由此也得到蒋介石、陈诚的重用,后来一直升任为18军军长。(解放战争初改编为整编11师,胡琏依然是师长)
对外他的确勇猛,对内却争议颇多。红军时期,他跟随陈诚对苏区进行过第三、四、五次围剿。抗战结束后,他又充当了急先锋,接连与刘邓、陈粟为敌,有许多我军将士和无党派进步人士被他残害,连他身边的人都用八个字评价“杀人如麻,挥金如土”。
胡琏的思想太过顽固,跟着老蒋一条路走到黑,最终就落了个远走台湾的结局。晚年的胡琏在家人看来很复杂,他对于一直没当上“陆军总司令”耿耿于怀,看着很多昔日老部下职务都超过了自己,胡琏内心感到委屈。
或许是看透了政治和派系,胡琏举家搬往新店附近,距离两蒋很远。作为一个昔日的战将,胡琏后来潜心于学问,他去台湾大学上过课,还多有著书立说。
因为身份原因,胡琏的作品在大陆不太能看到,不过其子胡之光在一次回乡探亲时说过:家父在台湾留下了史料不少,但就是不敢提粟裕。其中原因,从两人交手的经过也可揣摩一番。
两人第一次对阵是在宿北战役,当时国军为“结束苏北战事”,兵分四路进攻山东、华中两大解放区,其中土木系的胡琏整11师和戴之奇整69师一起从宿迁出击。
当时我军山东、华中还分成两块,尚未合并成华东野战军,但胡琏通过一系列分析情报,认为山东共军非常有可能南下与华中会和,届时共军就有了十余万之众,应当小心面对。
胡琏把自己的想法和戴之奇一说,结果遭到了戴之奇的嘲笑:你顾虑太甚,多疑岂能决断?那陈毅怎么敢不顾自己老巢南下?
话不投机半句多,胡琏心里有了芥蒂,不再奉劝。后来的行军,两部渐渐分开,胡琏一直小心谨慎,而戴之奇就大胆冒进,最终戴之奇果然钻进了粟裕布下的包围圈。
这时戴之奇感到害怕了,连忙向胡琏求援。其实这时两部只相距一公里多,但胡琏一方面担心有埋伏,另一方面也怪戴之奇自作自受,所以就只派出少量部队象征性救援。
孤立的整69师不久被全歼,戴之奇选择自尽,这第一次交手,胡琏虽猜到了粟裕的风格,但不敢正面对决,气势上输了一半。
南麻之战,华野先用虚虚实实的战术,把国军多支部队调开,只剩整11师孤立于南麻。胡琏嗅觉非常灵敏,察觉到危机后立即让部队修筑工事准备战斗。
他的预感没错,华野很快就集中了四个纵队进攻整11师,奈何由于连降大雨弹药受潮等原因,华野久攻不下,一时陷入僵局。老蒋不想折损这支主力,命附近的整9师、整25师不惜代价来救,最终粟裕只能命各部撤回。
对于这个战果,老蒋非常满意,给整11师奖励了五亿元,还在报纸上大肆宣扬胡琏是“胜将军”,且老蒋本人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说:有伯玉(胡琏的字)在,我可高枕无忧。
轮番造势下,胡琏的声望一时无两,只是前去救援的黄百韬挺不服气,跟身边人吐槽:什么胜将军,要不是连续下了七天大雨,老天帮忙,他早就去见他的小老乡张灵甫了。这件小事,也能窥见国军内部的复杂。
曹县之战基本是南麻的翻版,同样是华野先使计调走其他部队、胡琏察觉不妙紧急修筑工事、国军获悉消息后来救、华野没打下来撤军这么个过程。战后统计,华野伤亡4413人,胡琏部伤亡3500多人,我军指战员也给出高度评价:很少遇到这么能打的国军。
之后胡琏率部回转华中,驻于平汉路南段。1948年8月,国民政府以恢复番号的18军为基础,组建了十二兵团,本来胡琏来担任兵团司令是最合理的选择,然而在派系斗争之下,他只是副司令。
12兵团属于华中“剿总”序列,“剿总”总司令白崇禧不希望陈诚继续做大,而且跟土木系有怨的何应钦也从中作梗,最终老蒋只能折中抬出黄维来担任12兵团司令。
黄维之前担任过18军军长,虽然也是土木系的一员,但他被排挤离开了一线指挥数年,在白、何等人看来,影响力远没有胡琏那么大,所以黄维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选。胡琏得知这个结果,气得以父亲病重为由离开了军队。
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黄维的确不如胡琏有威望,当12兵团被围在双堆集后,很多将士都在祈祷胡琏能前来指挥,老蒋在绝望之际也真的找到了胡琏。
一开始胡琏搞不清情况,跟蒋介石保证自身能把12兵团带出来,然而等他空投到双堆集后才发现,眼前的共军已远超一年以前,任他想尽了办法,也未能突围出去。
凭自己已无能为力,胡琏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蒋介石身上。1948年12月7日,胡琏飞往南京求助,可此时的国军哪还调得出人来呢?
得知已至末路的胡琏倒也还算有点人情味,还是飞回双堆集向黄维告知了实情,随后他们二人分乘坦克突围,结果就是黄维被俘,胡琏却冲了出去。
胡琏能跑回也很侥幸,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,但胡琏命令驾驶员正常驾驶,不要想着逃跑。由于当时有很多国军坦克被华野缴获,误以为这辆也是缴获后在测试的,因此没有为难。
坦克没油后,胡琏从中走了出来,这才发现不对、开枪追击,只是时机已晚,胡琏乘船渡过涡河逃得一命。当然,他也不是毫发无损地逃走,其背部有多处受伤,医生治疗时取出了大小弹片32块,好几处都差一点击中心脏,他的命也是够大。
另外,他能逃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狠。胡琏在治疗期间,黄维的妻子蔡若曙为搞清淮海战役时的情况及丈夫的下落,曾去医院探望。
说及为何黄维没冲出来时,胡琏冷漠地回道:坦克要走的时候我们车上都爬满了人,见如此混乱我就用机枪把人扫光,培我(黄维的字)心太软,他不干,怎么出得来?
或许是险些丧命,或许是不忍回忆曾对部下做出的事,胡琏晚年一直不愿提及粟裕和双堆集。有一次他心烦意乱,在家莫名发火,家人感到奇怪询问原因,他在纸上写了撕、撕了写,上面都只有一个“集”字,可怜当年的遭遇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。
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胡琏也满是思乡之情,他曾画过许多有关大陆的山水画,对着那些风景,他能沉思良久,他作的最后一幅画,是跟家乡有关。
当时胡琏感觉到命不久矣,让孙子帮他取来了笔和纸,随后吃力地在上面画了老家陕西华县赤水镇汇头房村的地图,他指着画对孙子说:这是我们的根,我是回不去了,你们第三代,一定要回去。
1977年6月22日,胡琏突发心肌梗塞,猝死于夜间。他是想家的,奈何最终也没能落叶归根。不过他当初说的倒是实现了,胡家的后人多次回家探亲,也给与家乡一定的经济帮助。
两岸分离造成了太多的苦,希望那些被蒙蔽的人能早日看清西方的真实嘴脸、醒悟过来,期待国家能早日统一。